您的位置:  首页 > 职教新闻 > 正文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2024-06-02 11:00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杨浩 等 次阅读

一、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质量评价的政策及理论依据

(一)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时代背景及使命

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急需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强力支撑。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是基础的基础、是关键的关键。因此,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是实现强国战略的基础保障和关键所在。为此,必须以更大的格局、更广的视野开展新形态教材建设工作,要立足长远,全面审视,整体规划,多元联动,高标准、高质量推动,确保教材开发纵向贯通、横向融通。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为我国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应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平台,跨区域、跨产业、跨学校打造优秀教材开发团队,跨时空多元协作创新教材形态,全时空共建共享教材资源,全面提升教材开发效率和质量,才能有效应对瞬息万变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二)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质量评价的政策依据

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攻关期,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连续发文,高位部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2019年以来,相继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重磅文件,均对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凸显了新形态教材在“双高建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重要性和保障性作用。其中2019年12月印发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打造精品教材、提高教材建设水平的有力举措。《办法》中就职业教育教材内容选择、编写、出版、选用与使用、服务与保障、评价与监督等作出严格要求,是指导新形态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

(三)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时代内涵

受传统活页式概念的惯性思维影响,许多研究者、编写者、使用者在评价新形态教材质量时陷入了明显误区,被活页装订的外在物理形态所禁锢,缺乏对“新型活页式”深刻内涵的理解。关于“新型活页式”的内涵,一是将实际生产过程按照生产程序分解为若干个典型生产环节,以典型生产环节为最小单元开发教学内容,每个教学模块对应一个典型生产环节,每个教学模块相对独立,在更换各教学模块时不影响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二是数字化是新型活页式教材的重要特征,应充分发挥纸质教材与相应数字教材的优势,纸质教材仍然采用传统胶装工艺,以适应学生使用纸质教材的习惯并降低教材成本,新型活页式特征通过数字教材来体现,通过建立新形态教材开发信息平台,实现教材的及时更新、及时发布、全面共享等,有效弥补纸质教材在内容替换、实时共享方面的不足。


(四)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

1.知识学习理论

知识学习理论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知识分类理论、知识表征理论、知识学习理论、错误概念转变理论及知识迁移理论等,这些理论对指导新形态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应如何合理表征,它们在实际学习及问题解决过程中是如何相互促进的;与显性知识相对的尚未言明或者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应通过什么方式分享给学习者,使其显性化;针对同一概念的学习,模型展示比言语表达更形象,操作实物比观看模型更直接,效果更好;利用信息技术将概念或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构原理、反应过程等动态过程模拟出来,更有利于深化对复杂概念、原理的理解;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理解知识概念,不仅需要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教材编写人员还应帮助学生在当前学习内容的各个部分之间建立联系。

大量的知识学习实验研究表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越容易,无关特征越多、越明显,学习就越困难。如何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同时控制无关特征直接影响着教材编写质量;另外,同时呈现正例和反例更有利于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

错误概念转变理论认为,学习者头脑中不仅有与新知识相一致的知识经验,还包含与新知识相冲突的经验,这些与科学知识相违背的错误经验难以使学习者正确理解新知识。所以,教材编写者要通过增强新概念的可理解性、让学生感到新概念看起来是合理的,而且用新概念能解决其他概念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而使学习者对原有错误概念产生动摇,进一步通过纠正原有错误概念,与新知识相整合,实现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迁移的实质是利用在特定情境中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其他类似场景中的问题。为迁移而教的思想对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编写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例如,在讲解原理时,教材要在最大范围内列举各种变式,以防止学生对某一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仅局限于习得该原理时的场景,同时,需要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创设适用于该原理的各种情境,使学生准确把握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实现对原理的去情境化。

2.技能学习理论

皮连生、冯忠良等学者认为,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合乎规则或程序的身体或认知活动方式。技能形成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同时技能的形成过程又能促进对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所以新形态教材应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技能交替学习的机会。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技能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习惯性动作,此时,意识对动作的调节作用就会降低。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是在这些常规训练中养成的,所以新形态教材应严格按照实际生产规程、岗位标准等开展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技能通常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菲茨和波斯纳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在认知阶段主要是观看示范动作或学习工作手册和图示等资料,了解将要学习的动作技能特点、先后顺序等,并进行动作模仿,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动作的映象;在联系阶段,学习者的注意力由认知转向动作,注重将各个独立的动作“组装”,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但是在各动作之间,会出现短暂的停顿现象,思考下一步如何操作;在自动化阶段,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动作达到连贯自如的程度,只要给一个启动信号,就能迅速准确地按照规定程序一气呵成,意识对动作的控制程度降到最低。

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新形态教材建设、评价的重要理论依据。比如,各种动作是在动作映象的定向调节支配下进行的,所以新形态教材除了要提供操作手册和图式等静态材料外,更应该提供直观的教师示范动作录像,帮助学习者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教师示范录像作为新形态教材的重要的数字资源,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质量作出评判:(1)示范过程应配合简洁的言语解释;(2)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3)示范动作要适当重复,速度要慢;(4)关键动作要重点强调;(5)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理解等。另外,新形态教材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动作训练的反馈信息,为学习者提供在多种不同环境下的训练机会等。同样,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对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评价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品德形成理论

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内化,主动建构相对稳定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逐步实现平衡,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校要将道德教育的理念融入各学科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健全的人格,这与目前所倡导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一脉相承。因此,职业态度、职业习惯、职业品德、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形成应在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将生产工艺、安全规程、岗位标准、工匠精神等内化,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综合职业素质判断准则的过程,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品德的形成大致需要经历依从、认同、信奉三个从内到外的转化过程。在依从阶段,学习者迫于外部压力才暂时遵从了规范,对规范的意义和价值没有足够的了解,极不稳定,外部压力一旦撤销,相应的行为就有可能会动摇或改变;在认同阶段,对规范有了一定的认可,在思想、态度上开始主动接受这些规范,而不仅仅是因为外部压力;在信奉阶段,学习者对规范有了深刻理解,并将之作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当违背了自己的价值信念时,会内疚和责问,对规范的信奉具有了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了稳定的品格和价值取向。

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有言语说服、当面(或双面)论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道德讨论、道德概念分析、案例呈现等。根据内容及学习者特征的不同,每种方法都有合适的运用情形,不仅可以指导教材编写人员科学融入思政元素,同时对科学评价新形态教材在育人方面的效果也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二、新形态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根据上述分析,课题组设计了新形态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见表1所示,共包含教材设计理念、教材内容选择、教材内容组织、教材内容编写、教材物理形态、相应数字教材、配套数字资源等7个评价维度及35个主要观测点。

表1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图片

(一)教材设计理念

教材设计理念包含6个主要观测点。(1)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教材开发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2)体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要积极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打造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水平。(3)共建共享机制与举措。要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跨越的高度和格局,放眼世界,立足未来,将教材开发置于更高的平台,实现跨区域、跨产业、跨企业、跨学校的新形态教材共建共享机制,集优势资源开发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基础保障。(4)贯通教材开发全程的核心理念。应具有明确的指导教材开发全过程的核心理念,如,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新形态教材的内涵特征、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原理等。(5)纸质教材、数字教材、数字资源协同推进。以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为契机,协同推进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建设,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时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做大做强新形态教材及其资源体系。(6)永葆教材生命力的机制、举措。根据有关规定和产业发展动态,采取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材更新、优化改进机制和举措,严格落实“每三年修订一次、每年动态更新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内容选择

教材内容选择包含6个主要观测点。(1)与课程标准契合。新教材开发的第一步是基于行动逻辑课程范式,突破课程边界,对课程进行职业化改造,如,一门课程只对应一个工种,该门课程包含了该工种所对应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标准,所以教材内容选择必须首先遵循课程标准。(2)与本专业其他主要教材构成有机整体。新教材开发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课程的职业化改造结果是形成了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新形态课程,要基于这些课程开发本专业教材体系。(3)根据岗课赛证融通的思想,教材内容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吸收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较成熟的技术、工艺、规范以及职业技能大赛、技能等级标准规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等,反映产业发展最新进展和趋势。(4)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全面落实课程思政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巧妙融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工匠情怀等,在基于生产过程的学习活动中,做到对知识、技能、职业习惯、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情怀等各种密不可分的职业素质的全面体验和深刻感悟。(5)反映最经典、最有用的知识。对教材知识选择质量的评价不能只看量的多少,更应该关注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选择最能实现本课程标准的知识,并能帮助学生高效建构必要的知识体系。(6)教材内容符合学情,能促进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基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材知识不应过于简单,以免造成学生学习动机不高,对学习没有帮助;也不能过于复杂,以免挫败学习积极性,而应具有一定难度,让学生在挑战一个个的学习任务中,体验成就感,进而激发积极探索的兴趣。

(三)教材内容组织

教材内容的组织结构会影响教材的使用效果,该指标共包含7个主要观测点。(1)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特征。比如,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观及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品德形成的基本原理等,符合高职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薄弱、认知能力普遍较差、学习动机普遍不高的特征等。(2)符合行动逻辑课程范式的课程职业化改造理念。学科逻辑课程范式以陈述性知识传授为主,是知识本位的;行动逻辑课程范式按产生式组织教学内容,以程序性知识为主,是技能本位的。行动逻辑课程范式更符合职业技能形成规律。(3)以实际生产过程、典型工作环节、真实项目、案例等为学习载体。比如,可按照课程所承载的实际生产过程及其所包含的典型工作环节序列,构建“认知分解→分项突破→组合提升”教材开发整体组织架构,在“认知分解”阶段,引导学生将整个生产过程划分为若干典型工作环节,让学生形成关于实际生产过程的整体认识和初步心理映像;在“分项突破”阶段,根据实际生产过程的先后顺序,以典型工作环节为单位,开发教学模块,一个模块对应一个典型工作环节;在“组合提升”阶段,按照实际生产过程,将各个典型工作环节组装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通过综合强化训练,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肌肉记忆和大脑记忆不断被激活,动作技能的连贯性、规范性和自动化程度愈来越高。(4)以阶段性产品、最终产品等为学习成果。每个学习项目(或模块)的最终学习结果是一个阶段性产品或最终产品。(5)以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为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主要考查学习态度、方法、能力、出勤、职业习惯、劳动精神、是否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等;总结性考核,主要考查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职业素质养成等。(6)以生产工艺、岗位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操作规程等为考核标准,促进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全面提升。(7)思政育人元素的融入灵活多样、巧妙、自然、有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品德的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内化,主动建构相对稳定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逐步达到平衡,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思政育人元素的融入要有利于学习者在基于实际生产过程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将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品质等内化于心,逐渐成为自己稳定的道德观念。

(四)教材内容编写

教材内容编写包含5个主要观测点。(1)知识的表象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任何领域的知识都可以用三种方式表示出来,即表象模式、经济原则及有效能力,而每一种方式都影响着学习者掌握知识的能力”。其中,表象模式包括动作性表象、形象性表象和符号性表象。教材编写者应根据知识类型和教材使用者特征选择合适的表象模式。(2)无知识性、思想性、导向性错误。杜绝教材内容本身出现错误,确保内容科学先进、实用适用,内容积极向上、导向正确。(3)无歧义句、无错别字、无标点错误。杜绝文本表达出现理解性错误,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要低于教材出版的最低要求。(4)文本表述简约、明了,插图及表格,科学规范、准确易懂。将知识要点按照最经济的原则表述出来,达到简约明了,同时,其中的插图、表格要做到科学、规范、准确、易懂,全书统一版式,符合相关规定。(5)合理应用学习理论和原理促进学生理解教材。教育科学的发展为教材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教材编写要以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原理为指导,如,是否需要提供先行组织者帮助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是否需要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习者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采用情境驱动还是问题驱动;如果采用随机浸入式教学策略,需要注意哪些基本要领等。

(五)教材物理形态

教材的物理形态包含4个主要观测点。(1)教材装订方式科学、合理、实用、便捷。教材装订要充分考虑实用性、严肃性和美观度等,比如,没必要活页装订的,要坚决避免因装订工艺复杂造成教材成本增加、使用不便等现象。(2)封面设计端庄严肃,无主体或范围不明确的字样或图标。教材在学生心中是“神圣”的、权威的,因此,必须规范设计教材封面和版式,不得有任何有损教材严肃性的、具有或隐含功利性、广告性的字样或图标。(3)版式新颖、美观大方。要精心创设版式、做到美观大方、符合学生审美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不得花里胡哨,显得杂乱浮躁。(4)印刷质量好,价格合理。版面干净,字迹图标清晰,颜色与原版一致,真实、自然;坚持微利定价原则,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六)相应数字教材

相应数字教材是新形态教材所必需的,共包含3个主要观测点。(1)有功能完善的数字教材开发信息平台。应基于功能完备的专用信息平台开发新形态教材,便于跨区域、跨产业、跨企业、跨学校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开发团队,便于跨时空分工协作开发教材,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和便捷性等,对教材整体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更加自由灵活,实现数字教材的自动生成,同时生成符合装订要求的纸质教材版式,电子教材在内容替换方面更加方便,且有效地避免了活页式纸质教材在内容替换时出现的页码、目录乱序、损坏教材美观度等问题。(2)与配套数字资源建立了超链接关系。学习者能在使用在线电子教材时,通过超链接方便地导航到相应的数字资源。(3)能高度共建共享。在教材建设方面,能基于信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材开发团队,跨时空多元协作开发教材,同时能按照产权管理相关规定实现跨区域、跨产业、跨企业、跨学校、跨专业、跨课程的“模块级”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开发效率。在数字教材使用方面,任何有需要的人都可以通过终端学习设备使用电子教材进行学习,当教材有更新时,能向学习者发送教材更新提醒消息,确保第一时间获得最新内容。

(七)配套数字资源

功能完备的数字资源也是新教材的特征之一,包括4个主要观测点。(1)与教材内容相契合。配套的数字资源是教学辅助材料,必须保证与教材内容相契合,并随着教材内容的更新而及时更新,能有效支持教材内容的学习。(2)内容完整、形式多样。数字资源应覆盖教材全部知识内容,在资源组织方面,应分类、有序存储,与教材中的学习模块、知识点、技能点等建立正确的映射关系;在表征形式上,应根据学生认知特征、知识难易程度等采取合适的媒体形式,除了常用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等媒体形式外,应充分发挥现代智慧技术的优势,建设高质量数字资源。如,供学生操纵的在线VR虚拟工厂、虚拟设备,关于复杂关系和原理的模拟动画,关于教师示范的动作录像,实际生产现场的影视资料、动态概念关系网络,微课视频、线上德育论坛等。(3)实用高效。每条资源都是必不可少的、切实对学习者有帮助,而不是华而不实的。(4)能有效支持“模块级”的资源共建共享。该观测点包含两层含义:在资源开发方面,能支持“模块级”的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跨学校、跨专业、跨课程的资源共享,任何开发人员都能按照相关知识产权管理规定调用该教材的相关资源“组装”适合某门课程的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在学习方面,全面支持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学习、分层教学等。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文章仅作学习分享,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下方管理员微信),我们会及时更正或删除处理。


培训资讯
培训动态
友情链接
© 2015-2021 北京炎培教育科技研究院|职教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