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职教新闻 > 正文

后疫情时期,职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或未做好准备

2020-06-29 09:35 《职业技术教育》 杨程 次阅读

 

一、引言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冲击,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20年1月2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重要指示,全国大中小学纷纷响应,开启了线上教学模式。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好转,社会各领域陆续重启,有序复工复产。有学者提出我国进入“后疫情时代”,意指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中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1]。学校作为人员聚集度较高、覆盖家庭较广、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场所,如何有序复学一定要引起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对学校而言,在后疫情时期,要做到“绝对安全”才开学,并不现实。也就是说,学校要在面临一定风险的条件下做好开学复课工作,这给学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疫情之中,职业院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学校线上教育教学,多种形式开展线上指导,实时反馈线上教学质量,确保了教学进度。但是,线上教学是疫情期间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急举措,在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导致教学状况频出,有的校领导缺乏信息化领导力难以满足线上教学所需的管理要求,有的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难以支持线上教学的开展等,这说明我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仍任重道远。后疫情时期,职业院校要汲取此次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做到转危为机,充分重视学校信息化发展,紧跟时代需求建规立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开发职业教育网络学习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学校治理方式,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2]。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梳理职业院校信息化的发展脉络,分析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建议,更好地推动职业院校在后疫情时期加快信息化发展。

二、职业院校信息化的发展脉络

“教育信息化”概念始出何人何时很难考证。一般认为,教育信息化之说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3]。经过20多年的发展,职业院校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更准确把握后疫情时期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对职业院校信息化实践进行总结梳理。笔者根据相关政策发布的时间节点、信息化建设情况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将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数字校园建设阶段及2.0发展阶段。

(一)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阶段(20世纪90年代—2010年)

1994年7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试验网正式开通,成为我国互联网时代的起始点,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此,全国各领域开启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在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规划和重大工程支持下,教育信息化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高等院校全部建成校园网;全国70%左右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成校园网。可见,这一时期比较注重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学者将信息化建设分为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信息系统规划与建设、系统连接与整合、系统应用与推广、资源整体规划5个阶段。调研结果表明,经过21世纪前10年的发展,74.5%的高校仍处于第二或三阶段,即“信息系统规划与建设”和“系统连接与整合”阶段[4]。这表明我国绝大多数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完成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对于软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缺乏,如信息化资源、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统筹管理系统等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实际应用相对比较薄弱。

(二)职业院校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阶段(2011—2017年)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大力推进普通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有学者指出,数字校园建设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数据整合与应用集成两个方面,其目标是实现学校信息资源整合、信息应用集成,构建基于统一标准、各类信息充分共享和流通的学校统一数字平台[5]。基于此,职业院校围绕数字校园建设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不乏一些重建轻用、重复建设、标准不一的现象,导致投入大量经费却不见效果的问题。为规范和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2015年1月,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明确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技术系统包括数字资源、应用服务和基础设施3个部分。同年,启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实验校工作,确定129所院校为首批实验校。2016年又遴选151所院校为第二批实验校,2017年遴选148所院校为第三批实验校,这些示范校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说,规范化的数字校园建设促进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初步实现了职业院校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集成,但是教与学融合度不够、交互性不强、服务模式单一等问题仍是阻碍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导致信息化应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三)职业院校信息化2.0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办好网络教育”被写入十九大报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发文指出,十九大之前,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教育信息化1.0”;从十九大以后,则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6]。为引领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从1.0时代到2.0时代,不仅给职业院校带来了思维观念、制度建设、技术实现、创新变革等方面的挑战,而且为职业院校开启2.0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机遇。为更好地推动职业院校适应2.0时代的要求,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同年12月,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二十八条新增了“国家鼓励与支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开发职业教育网络学习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学校治理方式,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的相关表述。在新形势下,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有了新理念、新实践。

疫情暴发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迅速做出反应,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组织好职业院校在线教学活动的通知》,积极推动疫情防控期间资源库的免费开放,及时为职业院校提供了国家、省、校三级互补的优质资源,其中包括国家级资源库203个,切实保障了专业优质资源跨地区免费共享。进入后疫情时期,职业院校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将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需要尽快开展相关工作,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对史无前例、规模空前的在线教学实践,要积极总结信息化应用的经验和教训;二是在陆续开学的背景下,学校仍面临哪些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困境,需要一一分析清楚,并妥善做好应对措施;三是展望未来,要认识到后疫情时期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实现大变革,要以信息化创新发展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从而达到新时代对职业院校的新要求。

三、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职业院校信息化已经取得显著进展,目前正处于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阶段,在后疫情时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推进学校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找到制约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并据此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
(一)学校对信息化革命性影响认识不足,信息化在精细化管理服务中作用不充分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这一论述充分证明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从此次疫情中的应对来看,一些学校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思想认识尚需深化,学校信息化建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这种认识不足体现在信息化在学校精细化管理服务中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例如,信息化长期处于大后勤地位,积累的大数据开发不足,对实际应用效果关注有限,教师教育教学应用信息化手段不充分等。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院校利用信息化精准服务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有的学校通过分析学生的消费习惯、消费金额精准识别经济困难学生,从而实现精准化的“隐形资助”;有的学校通过学生去图书馆的次数、借阅图书的数量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的学校通过23点后学生上网情况,分析学生的作息,进而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等,这些都为信息化服务学校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参考。在后疫情时期,职业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精细管理、精准教学、精确引导,切实充分发挥信息化助力学校改革发展的作用。

(二)优质教育资源仍显不足,信息化发展仍不均衡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5.09亿,占整体网民的59.6%;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占整体网民的27.2%[7]。如此庞大的在线教育用户,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巨大的。从此次疫情中各个平台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的在线课程来看,我国在教育资源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通过深入调研,不难发现优质资源、符合个性化需求的资源仍比较匮乏,优质资源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资源的质量亟待提高,资源的整合亟待加强。

同时,职业院校资源共建共享的初衷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但现实情况是受到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的影响,优质教育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差距变得越来越大。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表现为地区间差异显著,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之间差异显著,示范校与非示范性校之间差异显著,学校与学校之间差异显著[8]。这种不均衡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职业院校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发展进程。
(三)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有待完善

通过教育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职业院校最核心的职责,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是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主题。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途径,即学校引进的课程资源、硬件设备、教学软件及信息化发展路径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或校领导决定,同时信息化建设缺乏对一线教师和学生需求的调研,导致建设与使用“两张皮”现象,不利于信息化引领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目前高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存在硬件建设整体设计融合度较低、软件设计考虑师生需求不够、教学评价机制单一、教学服务缺乏个性化支持和一站式服务、总体投入依旧不足等问题[9]。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创建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教与学的深度融合,成为职业院校亟待破解的难题。

(四)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不足,信息化素养参差不齐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面对疫情带来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后疫情时期教师发展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一项针对全国28所本科和高职院校的1147名教师的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抽样教师(85.7%)已经初步具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但是具备较高应用水平的教师比例偏低(14.3%)[10]。我国一直在推动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但从此次疫情反馈的结果看,部分教师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11]。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疫情过后,如何有效的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如何更好地推动混合教学模式,如何将信息化手段充分应用于教学中;二是如何提升个人信息化素养,以便更好地应对海量的信息及跟上信息化快速更迭的趋势;三是如何更好地与以“网络原住民”著称的“00后”互动,使教学真实有效的发生,这些都将成为后疫情时期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四、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的行动路径
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疫情之中,线上教学被广泛认同并推广,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后疫情时期,职业院校要让这颗信息化“变革的种子”结出硕果,推动信息化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实现我国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一)完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加快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的落实

未来,信息化对职业院校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将愈发明显,必须深化思想认识,完善信息化管理服务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助力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其中,关键一点是要加强学校CIO制度的落实。CIO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关键人物,承担着明确学校整体信息化发展战略,领导制订数字校园规划和标准,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组织体制改革,持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共识,协调各部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等职责,其信息化领导力直接影响着学校信息化水平。虽然我国相关政策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普遍施行由校领导担任CIO的制度,但调查发现CIO制度的落实与推广并不普遍,有的学校由分管后勤的副校长进行统筹,有的学校由校长办公室管理,有的学校由信息中心负责,导致学校信息化发展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推动职业院校CIO制度的落实,适应新时代对职业院校信息化领导体制变革的要求,全面推动学校信息化发展。

(二)加快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动职业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推动职业院校公平发展、提升质量、改革创新方面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缩小地区之间、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双高校”与“非双高校”之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一方面,在国家层级加快在部分重点领域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建成文本类素材、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和动画类素材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质资源,拓展完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打破优质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壁垒,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在学校层级打破重建轻用的局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后疫情时期,随着职业院校的复学,线下教学将逐渐回归、成为主流,但这不意味着线上教学就此停滞,反而要利用此次疫情期间积累的经验,更好地享用线上优质资源,把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各自优势更加灵活地结合起来,实现更加开放、灵活、人本的教育,推动教学效果的优质升级。

(三)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针对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职业院校教师从不敢尝试、不愿尝试到逐渐接受,再到有序组织,既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投入,也离不开学校为教师及时组织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可以说培训是解决教师信息化能力不足问题的最好方式之一。当然,疫情期间的培训是帮助教师应对线上教学所遇障碍的应急之举,存在不系统、不深入等问题。后疫情时期,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一是加强教师对信息化认知的培训,深刻转变教师对信息化的理念和认识,让信息化思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增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方面的培训,为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三是推进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的培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教师做好课程分析、学情分析,积极主动地重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重点,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四)推进职业院校与信息化企业合作,形成合力推动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制度,也是职业院校发展信息化的优势。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提出鼓励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建设互联互通的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平台发展、实现信息共享。目前,我国有一批信息化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团队,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发展态势良好。因此,我们要切实突破职业院校由政府举办为主的态势,努力形成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通过优惠条件和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与服务、设施设备运维保障等,从而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合力,共同推动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重视职业院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一谋划、统筹推进,全面提高学校系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重点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强化隐私保护,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12期

培训资讯
培训动态
友情链接
© 2015-2021 北京炎培教育科技研究院|职教界 All Rights Reserved